央企市值管理政策全面加码,红利概念迎来增长空间

随着2024年即将结束,市场的主线逐渐明晰,央国企主导的红利概念在市值管理政策不断加码的情况下,成为了今年内表现最为稳健的投资领域。12月17日,国资委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央企市值管理的工具,并对指数成分股和长期破净股提出了增量要求,凸显了市值管理在央企中的重要性。央国企红利概念的长期投资价值逐渐显著,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未来,央国企红利有望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基石,享受估值提升和增量资金的双重加持。

尽管市值管理的概念早在2005年就被提出,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理论探索和政策鼓励的非强制阶段。直到2024年9月,新的“国九条”为市值管理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要求上市公司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利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工具,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合理反映。央企的市值管理已被定义为长期战略任务,纳入央企负责人的经营绩效考核,并与正向激励挂钩。随着明年年报窗口期的临近,央国企的估值修复有望成为推动市值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政策方面,17日发布的《意见》对指数成分股和长期破净股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了标的选择的范围。监管部门或将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净率等指标提出量化要求,资产质量良好且当前估值破净的央企有望率先获得估值修复的机会。对于那些业务协同度低、股票流动性差、基本失去功能的破净上市公司,政策也鼓励通过吸收合并、资产重组的方式来处理。这意味着,资产质量不佳的央企标的也有望通过重组并购带来的资产注入或合并回购而受益。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持有的股票和基金规模较年初大幅增加,持仓权益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积极举牌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截至11月底,险资已举牌17家上市公司,创下近年新高。从险资持仓结构的角度来看,当前险资的权益持仓占比仍然较低,后续有进一步加仓的空间。险资以稳健风格、追求绝对收益为导向,央企和红利股有望成为险资的首选投资方向。

在上市央企控股企业中,寻找每股净资产高于股票现价且盈利能力为正的上市公司标的,是一种符合政策导向且相对有效的选股策略。从政策角度看,国资委的市值管理政策有望推动这类股票率先获得估值修复的机会。相比之下,港股市场在估值层面性价比更高,且流动性相对较弱,符合条件的标的数量多于A股市场。港股市场中长期破净的央国企数量超过百家,具有更大的估值回升空间。在政策的支持下,央企相对于民企长期被低估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险资配置权益资产时,更关注股票分红带来的确定性收益。在这种视角下,港股市场相对于A股市场的低估值特性,自然成为险资的首选。即使不考虑政策赋予的“破净股估值修复”概念,险资也更青睐能够带来红利收益、具有稳健经营的资产。有市场传闻称,国内监管机构正在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所需缴纳的所得税。若红利税减免政策能够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内地投资者对港股高分红板块的投资兴趣。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