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领域,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INIEYE,简称佑驾创新)成为资本市场新成员。该公司于12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继文远知行、地平线、小马智行之后,近期内第四家成功IPO的智能驾驶企业。
佑驾创新历经资本市场波动,最终踏上上市之路。短短两个多月内,四家智能驾驶企业分别在港股和美股市场实现上市,彰显行业发展活力。
佑驾创新业务涵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和车路协同。其中,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为公司核心,2023年贡献3.86亿元收入,占总营收81.1%。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和车路协同业务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3.8%和15%。
自2014年成立以来,佑驾创新秉持渐进式发展路线,从ADAS起步,逐步迈向更高阶自动驾驶。公司推出第一代ADAS产品iSafety后,于2017年实现规模化交付。2021年,公司发布iPilot,旨在实现L2+级自动驾驶,目前技术和产品集中在L2级自动驾驶领域。
然而,盈利难题仍困扰着佑驾创新。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4亿元、2.2亿元和2.07亿元,预计2026年前无法实现盈利。毛利率虽逐年提升,但与其他智能驾驶企业相比仍有差距。
研发成本高昂是佑驾创新盈利难题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8220万元、1.39亿元和1.50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较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处于产业化初期,固定成本比重高,尚未达到经济规模,导致公司亏损。
持续亏损给佑驾创新现金流带来压力。过去十年,公司完成10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14.48亿元,但截至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2.2亿元。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需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和市场拓展,以保持竞争力。
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智驾技术公司参与,还有主机厂和头部科技公司加入。这些企业通过自研或部分自研方式提升技术掌控力,对“白手起家”的智驾公司构成挑战。佑驾创新市占率排名第七,市场份额仅为0.6%,市场分散度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快速适应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公司逐渐被淘汰。今年以来,不少智驾企业传出裁员、停发年终奖等消息。佑驾创新成功上市,但上市后的盈利、商业化逻辑及企业发展仍面临考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