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AI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但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风险,尤其是深度伪造技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深度伪造技术运用算法生成极其逼真的虚假内容,通过学习大量真实数据,能够生成与人物或场景高度相似的视频和图像。尽管这一技术展示了AI的强大能力,但也催生了欺诈行为。例如,近期有人冒用张文宏医生的形象和声音进行直播带货,伪造视频中的人物宣称某产品,导致超过1200件商品被售出,引发了张文宏医生和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这类利用AI技术冒用名人形象的行为,已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类似案例还包括国庆期间有人使用雷军头像制作恶搞视频,以及冒用刘德华声音吸引流量。相关企业和名人已经发出警告,呼吁公众提高警惕。
专家指出,目前AI技术可以轻松克隆他人的面部和声音,且生成的内容逼真度极高。然而,这类技术并非没有破绽。通过仔细观察人脸与背景的融合度或声音与口型的匹配度,仍能发现异常。此外,实时直播目前难以通过此类技术实现。
法律界人士明确表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形象或声音的行为已涉嫌违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强调,根据《民法典》,这种行为侵犯了人格权;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内容属于违法信息,发布者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因AI假冒名人带货而购买商品,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退一赔三”,赔偿金额最低为500元。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应承担监管责任,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审核和处罚力度,防止违法信息广泛传播。
深度伪造技术的兴起,提醒我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风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