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落幕的第十大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活动中,药品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次集采不仅竞价规则进行了大幅修改,而且全年仅进行一次,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根据数据,本批集采共有62个品种成功采购,吸引了439家企业的778个产品参与竞标。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仅有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了拟中选资格,投标企业的中选率约为53.3%,创下了历史新低,甚至低于首批“4+7”集采的58%中选率。
相较于以往,第十大批集采的竞价压力巨大,竞争程度堪比“4+7”时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今年仅有一轮国家药品集采,吸引了更多过评企业参与,竞标企业数量几乎翻倍。同时,集采规则的调整也加大了企业的竞价压力。
具体来说,入围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例如之前5家企业可以入围4家,而此次仅能入围3家。竞价规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取消了降幅50%的保底机制。这意味着,企业要想中选,必须在价格上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在竞价过程中,企业的报价必须换算成单位可比价后,小于或等于同品种最低单位可比价的1.8倍,才能获得拟中选资格,这就是所谓的“1.8倍的熔断机制”。为了提高企业的中标几率,本次集采首次引入了“复活机制”。即使报价高于1.8倍的熔断线,只要能入围,企业仍有机会通过接受最高拟中选价格或其他条件来获得拟中选资格。
本次集采规则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整治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存在的围标、串标等不正之风。围标现象一直是药品集采中的突出问题,部分企业通过“先涨价再打折”的方式应对集采,导致药品价格虚高。为此,集采规则取消了降幅50%的托底机制,以防止围标企业通过特定降幅区间中标。
此外,对B证企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监管也在加强。B证企业无需自建符合GMP标准的生产工厂,可以委托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具有成本优势。但这使得B证企业成为围标、串标等不正当行为的重灾区。为了整治B证乱象,本次集采对B证及相关企业设定了更多限制。
在激烈的竞价中,B证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以间苯三酚注射液为例,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一家纯粹的B证持有企业,以0.22元/支的最低价获得该品种第一顺位的中标资格。在间苯三酚注射液的9家中标企业中,有6家为B证企业,占比达三分之二。其他A证企业如万邦德制药、湖南科伦等均未中标。
分析指出,B证企业敢于报出低价的原因在于,目前对B证企业的监管正在加强,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因此,B证企业只能在此刻奋力一搏,通过低价中标来减少损失。随着B证乱象的整治,大量B证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药品集采将迎来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次集采竞争激烈,但药品质量仍是首要考虑因素。集采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确保中选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用药权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