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情感识别技术在科技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众多科技公司推出了基于AI的情感识别软件,宣称能够通过分析生物数据来判断人的情感状态,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沮丧。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指出,这些技术的可靠性并不像宣传中那样可靠。

AI 机器人 人工智能 (1)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最新研究显示,情感识别技术面临严重的科学有效性挑战。许多企业宣称这些系统基于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但实际上,它们往往依据的是一些过时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情感可以量化,并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致性,但事实上,情感表达受到文化、环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例如,人在愤怒时皮肤湿度可能变化不一,这使得单一生物指标无法准确判断情感。

同时,情感识别技术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也带来风险,尤其是在职场应用中。根据欧盟新规,除非出于医疗或安全需要,否则禁止在工作场所使用情感推断AI系统。而在澳大利亚,相关监管尚待加强。有公司在招聘中使用面部情感分析,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伦理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

此外,情感识别技术可能存在偏见问题。在识别情感时,这些系统可能对不同种族、性别和残疾人群表现出歧视。例如,有研究表明,情感识别系统在识别黑人面孔时更容易误判为愤怒,即使他们的微笑程度与其他人相同。

尽管技术公司承认情感识别技术存在偏见,但它们强调偏见主要源于训练数据集。为解决这一问题,inTruth Technologies 表示将致力于使用更多样化和包容性的数据集来降低偏见。

公众对情感识别技术的看法并不积极。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2.9%的澳大利亚成年人支持在职场中使用基于面部的情感识别技术,许多人认为这侵犯了个人隐私。

要点总结:

🌐 情感识别技术市场迅速扩张,但其科学基础受到质疑。

⚖️ 欧盟已禁止职场使用情感推断AI系统,澳大利亚亟需完善相关法规。

🤖 公众普遍对情感识别技术持负面看法,认为其侵犯隐私且存在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