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竞争激烈,阿里云最新宣布其人工智能产品降价幅度高达85%,成为市场竞争加剧的最新见证。在阿里巴巴的云计算部门,降价幅度最大的产品是视觉语言模型Qwen-VL,这一举措反映了我国科技巨头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过去一年半里,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和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大型语言模型。但由于产品间差异化有限,这些公司不得不参与类似西方市场的价格战。8月,OpenAI宣布大幅降价,谷歌随后也下调了其Gemini1.5Flash型号的价格78%,并推出了价格更低、功能更精简的型号,专注于执行基本任务。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在价格战另一端,Anthropic采取了精细策略,提高了小型Haiku型号的价格,并推出了Sonnet3.5,价格远低于旗舰型号Opus。由于Sonnet在许多任务上的表现与Opus相当甚至更好,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Opus的价格。
要证明高价的合理性,人工智能模型需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自GPT-4发布以来,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有所进步,但主要是渐进式的,缺乏突破性创新。此外,如Meta的Llama等开源模型日益强大,计算效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也成为了这一竞争的典型代表。Deepseek以相对较小的投资实现了与GPT-4和Claude相媲美的表现,提供具有竞争力的API价格,并将其模型开源,这表明开源模型正成为市场一大威胁。
在此背景下,OpenAI试图通过推出更强大的o1模型(通过ChatGPT Pro订阅获取)来探索高级定价市场,但仍需证明其价格的合理性。谷歌目前没有计划推出类似的高级产品,而OpenAI可能在未来几年逐步提高ChatGPT的定价,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1000亿美元的年收入,以此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
目前,OpenAI为其更强大的o3模型定价较高,甚至可能达到每月2000美元,但这也意味着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如果人工智能模型最终能够取代人类劳动力,这些溢价可能是合理的。但在此之前,这场价格战更像是一场消耗战——只有最强或最有钱的公司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