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器人借助智能(AI)实现自主决策,但这些决策往往基于预设规则,缺乏灵活性和人类情感。挪威奥斯陆RITMO中心的研究员玛丽克・范・奥特迪克指出:“大多数人类决策是直觉性的,而现有机器人尚无法实现这一点。” 她将在12月的博士论文答辩中探讨如何为机器人打造“直觉”能力。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范・奥特迪克的研究聚焦于人类与机器人的互动,尤其是人类直觉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在一项实验中,她将机器人带入养老院,机器人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并与老人握手。
许多老年人能够理解机器人的意图,但也有部分人感到害怕,担心会受到伤害。她发现,人们容易解读机器人的行为,但当机器人表现出类似人类的举动时,他们便会感到困惑。
观察结果显示,许多老年人不希望机器人取代人类护理员,但在与机器人接触后,他们的恐惧感有所减轻。范・奥特迪克强调,机器人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然而,未来我们需要考虑更多伦理问题,例如在决策时如何权衡,她提出了一个问题:若机器人需要给一位不愿进食的老人送食物,是应遵循个人意愿,还是社会期望?
尽管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但人类独有的直觉能力仍使人与机器在决策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划重点:
✨ 人类决策多基于直觉,而机器人则依赖固定算法,难以灵活应对。
🤖 研究者致力于探索为机器人赋予直觉的可能性,旨在提升其适应能力。
⚖️ 未来需考虑机器人在道德决策中的角色,如何平衡个人意愿与社会期望。
暂无评论